傳統易貨是起源于何時?采用易貨模式可節省成本?


傳統式的易貨始于二戰后,根據減輕經濟衰退、解決閑置資產、庫存積壓庫存量等的需要,傳統式易貨在拉美諸國獲得普遍認同,但是這類傳統式的易貨方法具備地區性的特性,多在本地公司中間進行“點到點”的買賣。當代的易貨則是朝向公司的跨地區的大產品或服務項目的買賣。
實際上,這類易貨的方法早就在許多公司中執行。一些公司為了更好地節約成本或是解決運營窘境,根據易貨,將本身的商品換為別的需要的原料或是日常生活用品等,協助公司擴張銷售量,省掉購置資產。易貨的產品的互換價錢一般是由公司彼此進行商議,從生產商直通終端設備顧客,能夠降低正中間的周轉階段,**的節省銷售費用。
例如一些生產制造酒店餐廳、旅游用品的公司,兩者之間拿現金去機構職工度假旅游等奢華性消費,比不上用商品,尤其是庫存商品與旅行社、酒店餐廳等進行易貨,而酒店的閑置不用房間和大型會議室,還可以提供合作者公司使用,為此來“相抵”一部分的負債。**性易貨網的有關工作人員稱,大部分的領域都合適易貨,例如服飾、食品工業、家用電器、轎車、酒店餐廳、小玩具也有新聞媒體等。匯源果汁、新飛電器、澳柯瑪(600336,股吧)家用電器、福田(600166,股吧)等公司,每一年的易貨額都會上百萬元之上。
